close

        慢性B型與C型病毒性肝炎的藥物治療,近幾年來有相當大的進展,經由治療成功的患者,不但延緩甚至有些逆轉肝臟纖維化的狀況,更降低了日後產生肝癌的機會。以下將就慢性BC型肝炎的治療現況做簡單的介紹。

慢性B型肝炎

   血清檢驗中和治療相關的B型肝炎標記包括表面抗原 (HBsAg)、e抗原 (HBeAg)與e抗體 (anti-HBe)及B型肝炎病毒濃度(HBV DNA)。一般而言,e抗原陽性表示病毒活性大傳染性高,在患者二三十歲時肝炎容易發作;e抗原陰性通常表示低活性及低傳染性,但某些病人在四五十歲之後病毒仍可能發生突變而導致肝炎復發。

   現有治療多無法完全根除HBV,但治療有效者可以抑制病毒讓肝功能正常化。衛生署目前核准用來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藥物共有七種,主要是兩種注射的干擾素,以及五種口服的類核苷藥物。

   干擾素(Interferon)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調節的作用,以長效型干擾素治療每週僅需注射一次。且治療的時間固定(一般為24週或48週),治療有反應的病人有不錯的療效持久性,且不會產生抗藥性的病毒,少數病人甚至會發生表面抗原(HBsAg)血清轉換而幾近痊癒;至於它的缺點則是需要注射給藥及有較多的副作用。類核苷藥物主要是作用為抑制B肝病毒的複製,其優點是口服給藥能快速有效的抑制病毒且副作用小。但缺點為治療的時間不固定,通常需要長期服藥超過一年,且長期服藥可能會產生抗藥性的病毒。治療若產生e抗原(HBeAg)血清轉換時,其持久性較低,很少病人會發生表面抗原(HBsAg)血清轉換。新一代的貝樂克(Entecavir)及惠立妥(Tenofovir)為目前口服藥物治療的首選。

慢性C型肝炎

   治療C型肝炎的目的,是完全的清除C肝病毒,以阻止其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若患者血中C型肝炎抗體(Anti-HCV)與C型肝炎病毒量(HCV RNA)均為陽性,且合併肝指數(ALT)異常,或經肝組織切片證實有肝纖維化的病人,將來疾病進展的風險較高,為考慮治療的對象。

   目前的標準治療是長效型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注射合併口服雷巴威林(Ribavirin)。根據病毒基因型及療程中的病毒反應,可做為個人化治療之依據,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情況下決定療程的時間。C型肝炎基因型第一型的標準療程,為48週的長效型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療程中第4週若病毒量即偵測不到,可將療程縮短為24週。但療程中第12週若病毒量沒有下降100倍以上,則表示治療的成功率很低,應考慮停藥。一般而言,目前C型肝炎第一型的抗病毒治療成功率在國內接近七成左右。美國藥檢局已於2011年批准兩種治療C型肝炎之強效新藥:Telaprevir與Boceprevir,一旦合併新藥共同使用,成功率可更加提昇,而且部份患者之療程可縮減至一半。C型肝炎基因型第二、三型目前的標準療程為24週,若治療第四週時病毒就檢驗不到,也可考慮將療程縮短為12至14週,其治療整體成功率可高達九成。

結語

   對於慢性B型、C型肝炎的患者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每半年一次的定期追蹤,以期能早期診斷肝炎並適時治療,遠離肝硬化、肝癌的威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