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飲食及生活型態下,大多數的人都應該經歷過火燒心、喉嚨或嘴巴酸苦的逆流症狀,尤其在飽食一頓之後更常發生,甚至有些人有半夜發作的經驗。這些惱人的症狀若反覆發作就可能影響工作及睡眠,需要使用藥物來治療。

    根據國際的定義,胃食道逆流是「因反常胃部內容物逆流導致食道黏膜傷害或是產生相關症狀」。患者在胃鏡檢查的時候若發現食道黏膜產生糜爛、潰瘍、狹窄、穿孔和出血等現象的稱之為「糜爛性逆流疾病」。而有一大部分患者胃鏡檢查食道外觀並無傷害,逆流的症狀卻持續,稱之為「非糜爛性逆流疾病」。臺灣逆流性食道疾病的盛行率已由30年前的2-5%逐漸增加至近年的12-16%,且此一增加的趨勢並未趨緩。 

    下食道括約肌在食道與胃部相連之處,其功能是在進食鬆弛打開,讓食物得以進入胃部,但不進食的時候會關閉,以阻隔胃內容物逆流回食道。許多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失常,解剖構造異常的裂孔疝氣、食道蠕動障礙、或者是服用造成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藥品,進而造成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發生。而常見的典型症狀包含心口灼熱、胃酸逆流及非心臟疾病引起的胸口悶痛,其他非典型的症狀包括了長期的慢性咳嗽、喉嚨有異物感、吞嚥困難或疼痛及牙齒受到侵襲。

    除了調整生活習性與飲食習慣之外,藥物治療的機轉主要是降低胃內的酸度及減少胃液逆流回食道的機會。常見的治療藥物包括一般以中和胃酸為主的制酸劑;抑制胃酸分泌的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如善胃得;及近幾年最有效同樣以抑制胃酸分泌為作用的質子幫浦抑制劑,但依目前健保局規定必須是胃鏡檢查結果出現異常者才能給付此類藥物。以上各藥物若能合併胃腸促蠕動劑,促進食道蠕動及加速胃部排空,對改善逆流症狀有所助益。

    更新一類的藥物是以保護食道黏膜為作用機轉的「藻膠酸」,藻膠酸藥物是從褐藻萃取出來的物質,作用機轉是藉由與胃酸接觸之後產生的低密度泡沫乳膠層懸浮在胃內容物上方,提供一層緩衝屏障,減少胃腸道內容物逆流時候對食道黏膜的傷害。因為是物理性屏障不被人體吸收,安全性而言更高,在孕婦、嬰幼兒也可使用。藻膠酸藥物可提供長達四小時療效,對於夜間容易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驚醒的患者而言,可以提供長時間保護效果改善睡眠品質。

    雖然藥物的開發與日俱增,但是根本的影響疾病存在與嚴重度的因素在於患者的飲食與生活,改善防胖、有正確的飲食方式與選擇才是根本遠離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最佳良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